俄乌冲突自2022年全面爆发以来,已持续超过三年之久,虽然俄军持续对乌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但却依旧没能攻下基辅。
这令外界疑惑不已,乌克兰在持续损耗之下,究竟是依靠什么维持抵抗?为什么俄罗斯不能迅速获得预期的军事胜利呢?
难怪俄军攻不下基辅!在俄乌冲突初期,乌克兰采取了广泛征兵的措施,但随着冲突的持续,年轻壮丁来源逐渐枯竭。
过去一年,乌克兰进一步下调了征兵标准,甚至将部分服刑人员也纳入征召范围。
展开剩余88%经过长达三年的消耗后,兵力短缺逐渐成为乌克兰难以绕开的难题。
为弥补缺口,乌克兰开始大量引入国外雇佣兵,组建混合编队,在多个战线上与俄军展开激烈对抗。
当前,已经有来自美国、英国、格鲁吉亚、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六个国家的大量雇佣兵被派往前线,以支援乌克兰军队。
乌克兰之所以会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外国雇佣兵身上,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拉美、东欧等地区部分人群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有限,他们被高额酬劳所吸引。
乌克兰支付的薪酬远高于这些国家普通士兵的工资,这对于当地许多家庭来说是难得的经济机会。
其次,乌克兰方面对雇佣兵的准入要求并没有非常严苛,更多看重身体素质、作战经验,尤其是是否具备现代战争所需的无人机操作等新技能。
这导致乌克兰前线部队中出现了众多带着不同经验背景和战斗方式的人,这些混合编队被派往最危险、最需要兵力支撑的位置。
但战争的残酷超过了许多雇佣兵的想像,俄军针对外籍雇佣兵展现出极为强硬的态度,往往采取“格杀勿论”的强硬措施。
墨西哥人参战7月19日,俄新社发现,一支代号为“Miquiztli Force”的墨西哥雇佣兵部队,正在为乌克兰武装部队第25空降旅效力。
而就在不久前,俄方刚对乌克兰第25空降旅临时驻地发动夜间空袭,投下了重型制导炸弹,并导致包括墨西哥雇佣军在内的整支分队被彻底消灭。
在类似高压打击下,很难有雇佣兵能安全撤离,部分拉美雇佣军此前主要参与地区性低烈度冲突,但面对高烈度、大规模机械化战争时,许多人难以适应,最终成为牺牲品。
如今,不仅乌克兰国内本土出现兵员枯竭,甚至就连欧洲“雇佣兵”也出现了流失趋势,而这正是战争不断升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军队和雇佣军并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背后有大量军事顾问、情报支持和后勤保障网络。
波兰等地不仅为乌军提供物资转运,也成为训练和人力资源补充的中转站。
战争经验显示,只要有稳定的外部支援,乌克兰依靠国际合作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作战平台。
这种“前线在乌克兰、后方在北约”的补给体系,让任何单纯的前线进攻都难以彻底瓦解乌克兰的抵抗力。
尽管俄军拥有数量庞大的作战部队,但在实际攻坚作战中面临多层次难题,现代战争已非单一火力和人数可控,信息、技术和整体国力协调成为核心。
并且连年作战给俄军带来的兵员消耗、补给压力也逐渐显现,前方推进缓慢的现实和“大消耗”下士气考验,使得战事僵持、进展缓慢几乎成为常态。
在此背景下,战争的拉锯让雇佣军的作用被放大,有分析认为,乌克兰利用雇佣军,不但扩充了兵力缺口,也将“战损风险”分摊到更多国家和民间。
每当外籍雇佣兵伤亡,涉事国家舆论就会抓住机会强化制裁、加码援助,乌克兰则以此争取持续获得国际资源。
与此同时,这些外籍武装团体对俄军而言,既是现实的防线补缺,又带来新的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
不同成长背景下的雇佣军,在高压情况下容易失控、不服战术指挥,也有可能引发战场混乱和士气波动。
更为复杂的是,雇佣军队伍中不乏来自此前卷入其他地区冲突的人员,他们带来的军事素养和经验结构复杂,既有野战生存能力,也可能存在纪律松散和难以长期合作的问题。
在严苛的俄乌前线,这些问题容易被放大,进而影响战斗整体走向。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纯军事问题,实质上都与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经济因素和政治安排密切相关。
普京也早已明白,乌克兰之所以能够凭借有限的本土资源,整合外部支持实现长期持久对抗,背后依靠的正是这一底层逻辑。
雇佣军、国际援助、军事培训、后勤供给,这些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形成一种现代战争新模式。
就目前态势来看,即使俄罗斯持续加强军事打击,在没有解决乌克兰后方供应链和国际援助网络的情况下,也很难实现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乌克兰则将继续依赖外籍兵团、北约支援和国际社会关注,坚持抵抗,这种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双方对抗势必还要继续维持较长时间。
发布于:河南省中国股票配资网,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