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百万伪军去向不明。
经典老片《地道战》里,有一句台词既让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不禁泪目。那是在敌人入侵之际,民兵队长高传宝于大槐树下击钟示警,他大声宣告:“敌人来了,有一百多鬼子,还有两百多伪军!”
日军“山田”与伪军“汤司令”——这一对形象,源自电影《地道战》的经典截图。
伪满洲国军、伪国民政府军、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军以及华北绥靖军。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对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瓦解中国的统一格局,避免强大力量的出现。因此,在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日军建立了众多大小不一的伪政权,力图将占领区切割成碎片。相应地,这些伪政权旗下也涌现出各式各样的伪军。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在抗战胜利之际,仅我国内地就存在118.6万的伪军。若将关外及已遭歼灭的伪军数量纳入考量,其总数粗略估计将超过200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中国境内的日军总数仅为185万,这一数字尚包括了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中国方面舰队以及关东军等陆海军力量。
历经十四载抗日战争,涌现出约两百万伪军。日本投降之际,这些伪军如同无家可归的犬只,被迫跟随日军缴械投降。抗战终战,日军战犯面临审判,战俘分批被遣返回国,那么这些伪军的最终命运又将如何呢?
伪满洲国军
在这四支伪军队伍中,资历最为深厚者莫过于伪满洲国军。自1932年3月1日起,伪满洲国在长春宣告成立,随即着手组建了伪满洲国军,其地位在伪军体系中堪称“前辈”。
伪满成立,溥仪前排就座。
伪满洲国军的早期阵容,源自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投降的原东北军成员,他们随后被改编重组。在经历了一番裁减与整顿之后,伪满洲国军又加入了日本强迫征召的壮丁。这些被迫投入战场的士兵,士气自然难以高涨。加之日军对中国人持有强烈的戒备心态,伪满洲国的军备和训练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其战斗力自然难以提升。
作战中的伪满军
伪满洲国的军队虽能在东北维持治安,但一旦遭遇强敌,其弱点便暴露无遗。1932年,当日军侵犯热河长城一线时,跟随参战的伪满军队根本无法与撤退至关内的东北军抗衡;此后,日军上山剿灭抗日联军,伪满军队与抗联交战便迅速溃败,日军对其斥为无用之辈;1939年,日苏爆发诺门坎事件,日军调集蒙古族“精英”组建兴安师,并在各级部队中派遣大量日本军官督战,却仍被蒙古人民革命军打得落花流水,仅余200余人被日军收容归队。而接替的伪满混成旅甚至发生兵变,一个营的200多人杀害了日籍军官后,投奔了苏蒙军。到了1944年末,日军从伪满军中再次抽调所谓“精锐”,组成了1.6万人的“铁石部队”,装备甚至优于华北日军,然而在华北面对八路军时,其表现依旧平庸,甚至出现了6000余人围攻八路军一个连,却让后者在夜色中成功逃脱的奇特战例。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之际,伪满洲国的军队总数已突破十万,伪警察的数量亦在十万左右。然而,在苏联红军的面前,这些数量上的优势显得微不足道。苏联红军势如破竹,即使是这些伪满军也难以抵挡。在乡村地区,大多数伪满军溃散后沦为土匪,而那些盘踞在城中的军队,则随着日本的投降一同沦为苏联红军的俘虏。此后,相当一部分被俘者被中国共产党收编改造,融入东北民主联军。
“铁石部队”堪称特例,早已成为军统的密切关注对象,亦乐于为自己预留退路。当苏军挺进东北之际,该部队在山海关境内迅速控制了日本籍军官,并宣告起义。随后,国民党政府将其命名为“山海关先遣军”,军队随即重返东北,准备抢占战略要地。
随着国民党军队搭乘美军提供的飞机与船只进入东北,原本在伪满军中的不稳定分子开始士气动摇。到了1945年年底,众多曾被中国共产党收编的伪满军士兵,在国民党的诱惑下纷纷叛变。我军在齐齐哈尔驻扎的一个警备旅,其1600名士兵中就有700余人投敌;而在吉林敦化,我军八个大队竟有七个半大队发生叛逃,唯有一个朝鲜族中队坚守岗位,未受影响。
在致东北局的报告中,陈云指出北满四省表面上号称拥有44000名部队,实则可供信赖的仅有11000人。林彪在电报中更是如此表述:
我军所收编的旧部,一旦与敌军接近,便纷纷叛变,投向敌方怀抱。
因此,那些所谓“中国共产党依赖收编原伪满军以壮大自身”的观点,实则混淆视听。事实上,被收编的伪满军中,大部分投向了国民党,而一小部分则因叛乱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47年7月,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所收编的伪满军警已超过十万人,他们被编入了13个保安区,随后又组成了12个暂编师,分别以暂编30师、暂编50至60师的番号混入国军,参与内战。
再多的番号也没用。1947年秋,暂编51师师部被解放军歼灭,番号被取消,剩余兵员被拆分;1948年2月,原“铁石部队”组成的暂编58师在营口起义,被整训改编后加入人民解放军,后来入关追歼国民党残敌;在1948年底的辽沈战役中,剩下的10个原伪满暂编师全被歼灭,曾经的伪满军主力至此烟消云散。
伪国民政府军
在众多伪军之中,汪精卫所辖的伪国民政府军无疑可称得上最为正宗。
1940年,汪精卫在日军的刺刀胁迫下,上演了一场名为“还都”的闹剧,于南京就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彻底沦为了汉奸。在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汪精卫因未能掌握军权而吃了大亏。如今,他凭借着汉奸的身份掌握了实权,自然对军权倍加重视。为了扩充军队规模,汪精卫大力招揽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吸引了众多原本不受重视的国军将领率部投诚。此外,他还从被日军俘虏的国军中挑选士兵,并收编了一些旧日的伪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和平建国军”。
和平建军阅兵
为与蒋介石争夺正统,汪精卫政权的很多元素都是在原国民政府基础上改造的。比如“国旗”,就是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加个黄色小三角,写着“和平反共建国”六个字;军旗则是给上边加个白色十字贯穿中央。时有歌谣讽刺道:
“国旗何须辫?空前之奇观;令全球蒙羞,千年恶名传!”
伪军旗“辫子”形
得益于日本人的鼎力相助,汪精卫在组建军队的过程中进展颇为顺利。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的统计数据,至日本投降之际,“和平建国军”已扩充至65万之众,主要由六个方面军组成,协同日军对浙江、安徽、江苏等辽阔区域实施控制。
国民政府对于这块诱人的肥肉早已觊觎已久。自1944年冬日,日本败局已显,蒋介石便提出了“我军反攻在即,对伪军的策反应有统一策略”的构想。这块肥肉亦是对国民政府投怀送抱,汪精卫于1944年11月病逝后,其继任者陈公博便以“反共”为幌子,高喊“无论时局多么紧迫,和平反共救国的方针不可动摇”,以此抬高自己的地位。
随着日本投降的降临,陈公博径直向蒋介石发出密电,恳请他下令将伪军各部“一律赋予国军番号”,以避免共产党军队接管。蒋介石对此并未推诿,于1945年8月10日至11日,接连发布三道命令。他指示各战区“以主力部队挺进,解除敌军武装”;同时命令“各地伪军,应就地驻防,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并对八路军及所有抗日军队下达指令,要求“原地驻防待命”,那些处于各战区作战区域的部队,更应接受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管辖,不得擅自行动。
陈公博
经过一番精心编排,汪伪政府的六个方面军均换上了全新的称号:
伪第一方面军,经国民党第三战区收编,更名为“南京先遣军”,浩浩荡荡返回南京城。然而,蒋介石虽欲扩充兵力,却无意留任军官,任援道虽短暂担任“南京先遣军”司令,最终还是被调任,沦为无实权的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无奈之下,任援道只得倾囊赎罪,携家带口逃往香港,再迁至加拿大,总算得以善终。伪第一方面军的士兵们,大部分被编入国军第71军,他们在东北的多次战役中屡遭重创,虽经重建,最终还是于1949年11月在广西覆灭。
伪第二方面军,改编为“先遣第二路军”,仍旧驻守苏北,静待国民党的“接收”。然而,驻此的新四军并非易与之辈。1945年11月,该军的主力——第一军,在盐城被重重包围,经劝说后于战场举行起义,最终被整编入新四军,终得圆满结局。
伪第三方面军最初被重组为“先遣第四路军”,继续在山东境内活跃。然而,至1945年底,该部在八路军的有力打击下,损失惨重,被迫进行改编,更名为山东保安第二纵队,随后再被整编为整编第96军。1948年9月,随着解放军攻城炮火的轰鸣,该部在济南战役中战场起义,有力地协助了解放军达成“攻下济南府,生擒王耀武”的战略目标。随后,该部改编加入解放军,并参与了渡江战役,最终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总统府。
伪第四方面军改编为“新编第三路军”,其司令张岚峰更是有幸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并荣幸地与他共进午餐。1946年5月,深受蒋介石赏识的张岚峰率领部下向即将解放的区域发起进攻,但遭到重创,其大部分部队被消灭。随后,他率领的部队被缩减为“保安第三纵队”,于1947年1月被解放军围困并最终被歼灭,张司令本人也被俘虏。最终,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病逝。
汪伪第五方面军的待遇相对优渥。司令庞炳勋游走于两派之间,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因此当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该部队随即被改编,成为“华北先遣军”第一路军,最终在解放军的攻势下被彻底消灭。而第六方面军的司令则被纳入新编第四路军的编制,其首领孙殿英,曾因炸毁慈禧陵墓而闻名,其部在解放军解放河南汤阴的战役中覆灭,孙殿英本人亦沦为战犯,最终在狱中离世。
先前已提及,汪记伪政府在其组织架构上刻意效仿国民政府,其军队亦然。举例而言,国民政府财政部曾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税警总团,而汪精卫的得力助手周佛海亦仿照此模式建立了伪税警总团,并牢牢掌控在手。有了军队,便有了谈判的筹码,周佛海凭借这支武装力量及伪上海保安队等,一度占据上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任命他为上海行动队总指挥。然而,他的荣光并未持续太久,在全国人民惩治汉奸的强烈呼声中,他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最终在狱中病逝。而伪税警总团,则被军统改编为特别行动队,最终在解放战争中随军统一同覆灭。
在抗战胜利的曙光初现之际,约有千名伪税警总队成员驻守于东海县,他们毅然宣布脱离伪军,举起义旗。最终,这支队伍被改编为新四军的一个团,为“税警总团”这四个字画上了最后一笔光辉的句点。
华北绥靖军、伪蒙军
自1936年起,致力于蒙古独立事业的德王,在日方顾问的协助下,于现今的内蒙古中部地区建立了“蒙古军总司令部”。同时,他每月从关东军及伪满洲国那里获得30万元的资金支持。资金充裕,招募士兵自是轻而易举,短短四个月间,德王指挥的军队便扩充至1.3万人之众。
投靠日本的德王
赋予蒙疆政权在内部事务上的自治权限,同时确保其作为中国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防止其演变为名义上的独立实体。该政权所辖区域涵盖内蒙古的西部地带以及察南、晋北地区。
即便德王心中极不情愿,他亦不得不将南京的汪精卫视为正统,其办事处只能悬挂“蒙古联合自治政府”的牌子。汪精卫沦为日本的傀儡,而伪蒙军则更是傀儡之下的奴隶,地位更显低下。
这批伪蒙军无需向汪精卫进行汇报,其直接向日本驻军汇报。然而,日本驻军对其缺乏信任,因此伪蒙军的规模始终受限,仅维持在一万余人。进入1944年,随着日本战局日益不利,德王竟然与伪满洲国的蒙古武装展开勾结,意图在日军败退之后,共同实现统一,以期达成真正的独立。
待日本败局已定,此剧的舞台便不再属于伪蒙军。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苏联红军在挺进伪满洲国的过程中,亦派遣一路军队进攻日本在蒙古的驻军,势如破竹。与此同时,八路军亦未懈怠,8月23日,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发起反击,迅速攻克张家口,与苏军在张北地区实现了胜利的会师。
德王流亡至北平,后辗转至抚顺战犯管理所。待特赦获释后,他成为了内蒙古文史馆的馆员。至于那一万多名伪蒙军,原本就微不足道,在苏军与八路军的合力围剿下,它们如尘埃般消散于历史长河,再也无法掀起任何风浪。
伪蒙军之外,同样隶属于奴才行列的,还有华北绥靖军。这支军队亦被广泛称为“皇协军”,在众多抗战剧中,它总是扮演着令人不齿的丑角角色。它源自汉奸殷汝耕所辖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军队,以及齐燮元的绥靖军,并于1943年正式更名为华北绥靖军。阎锡山麾下的两个师亦携带武器归附,导致军队内部分化为晋绥系和绥靖系两大派别。
影视剧里所呈现的华北伪军形象。素材源自电视剧《地下交通站》的精彩截屏。
这支华北的伪军主要协助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而国民党方面对其并未抱有强烈的敌意。随着抗战的胜利,华北伪军纷纷回归各自的原属势力。绥靖系的部队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华北先遣军”第九路军,而晋绥系的部队则重返阎锡山指挥之下,进而转变为中国的正规军队。
1945年10月,昔日华北的伪军部队竟然参与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投降典礼,这一幕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观。鉴于华北伪军地处解放区附近,其覆灭亦较早,随着解放军的南征,这些部队亦陆续被逐一消灭。
番外篇:日伪军?
伴随着日本的投降,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随之浮现,那就是部分日军选择继续留任,为国民党政府效力。在当时中日两国敌对的状态下,这些日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作广义上的“日本伪军”。
日寇分子之所以能沦为伪军,背后实则有着双方的默许与支持。在日本方面,冈村宁次在投降不久后便受聘担任国民党政府的顾问,为其内战策略献计献策;而国民党方面,亦意图借助投降日军的实力,双方一拍即合,将投降日军卷入国共内战,从而留下了一段荒诞不经的历史篇章。1946年1月,国民政府先后发布了《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停征用原则》和《补充日籍人员征用规定》,试图以此合法化留用日军的行为。
冈村宁次
侵华日军罪孽深重,其留用计划一经公之于众,即引发了公众的极大愤慨,也令美国方面感到震惊。国民政府的此番举动并未得以实行。唯独阎锡山坚持己见,历经波折,勉强保留了几千名日军,组成了所谓的“第十总队”以对抗解放军。更有甚者,他甚至将日本武士作为自己的护卫,宣称一旦太原失守,便让这位忠心的武士了结他的性命。
当时,解放军内部亦不乏日军战俘,他们自称为“日本八路”,然而二者实不可同日而语。共产党倡导来去自由,而“日本八路”均为自愿留下,或因在侵略战争中深感战争的残酷,或因在东北解放后认清了自身也处于被压迫的境地。相较之下,阎锡山留下的那批人则是受惠于高官厚禄,再加上日军军官的诱骗,这两者之间,可谓是志愿军与雇佣军的本质区别。
雇佣军固然不敌志愿军,更无法与解放军抗衡。1948年7月,解放军在晋中战役中,经炮火洗礼后,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彻底消灭了第十总队这支雇佣军。其指挥官元泉馨在遭遇刺刀的创伤后,心中满是绝望,最终在极端的要求下,由其副官亲手结束了他的生命。
此役过后,太原的解放已无悬念可言。而那位曾雇佣日本武士担任警卫、誓言与太原同生共死的阎锡山,在太原宣告解放之际,却终究还是乘坐逃亡的飞机离去了。
中国股票配资网,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在线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